一夜之间,被执行人的资金通过他人银行账户进行流转,每笔5千元至2万元不等,共30余笔100余万元。正是因为这一次“金钱流动”,肥乡法院执行局敏锐判断、强力出击,打破“执行僵局”,为申请执行人追回31万借款,执结了这起借款纠纷案件。
借钱容易,还钱难
此前,申请执行人借给被执行人31万元,并签订了借款协议。被执行人逾期未还。经过肥乡法院调解后,双方自愿达成“六年分期还款,每年偿还52000元”的调解协议。然而民事调解生效后,被执行人仍然未在约定期限内偿还借款,申请执行人无奈向法院申请执行。立案后,执行局依法向被执行人送达执行通知书,依法进行网络线上及传统线下查控财产,没有发现其名下任何可供执行的财产。
全力查找“被隐藏”的财产
执行工作不能仅仅依赖网上数据查询,还要实地走访调查,才有可能找到“被隐藏”的财产。执行局一方面多次前往被执行人住所地以及企业单位,通过实地查看、询问亲属、熟人以及员工等方式查找财产线索;另一方面,与申请执行人保持积极联系,鼓励其通过自身社会关系网挖掘被执行人财产线索并予以举报。
对于申请执行人来说,这查找线索过程是一段异常难捱的等待。在此期间,执行局干警及时告知申请执行人案件执行进展,有效缓解了其焦躁的情绪。尤其是申卫东院长认真接待了申请执行人,并郑重承诺“法院必将不会辜负群众的信任!”这给申请执行人吃了一剂“定心丸”。
强制措施见成效
功夫不负有心人。执行局终于挖到一条有价值的线索,被执行人的资金存在了第三方的银行账户,并被分批转走或者现金支取。经过多方查证,执行局确认所涉资金确属被执行人所有。
随后,执行局立即传唤被执行人到法院。
任何强制措施都是手段,最终目的是维护申请执行人合法利益,使被执行人认识到其行为的违法性,并予以悔改。执行局耐心向被执行人释明法律规定,分析其行为的严重性;并严肃告知根据已经掌握的证据,若被执行人仍然拒不执行,可能涉嫌“拒执罪”,将移交公安机关处理。最终,在法律的强大威慑之下,被执行人终于感到害怕,认识到行为的错误,主动要求偿还借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