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邯郸经开区人民法院紧紧围绕优化法治营商环境夯实“审判、执行”两大基础,坚持司法“助企、暖企、护企、便企”四个理念,充分发挥司法保驾护航作用,助力企业健康稳步发展,构筑起区域经济蓬勃向上的法治保障。
加强组织领导,确保政策制度落到实处
成立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制定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实施方案,常态化深化落实涉企案件办理流程改革创新;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省市区决策部署上,党组多次召开专题会议,深入动员教育,对优化营商环境工作进行专题研究,对照营商环境工作中的各项指标要求,分析存在问题,查找薄弱环节,制定整改措施,打牢营商环境工作根基。
厚植助企理念,创新科学审判“三机制”
建立破产案件科学审理机制,在加大辖区企业破产风险排查力度的同时,对可能发生破产风险的企业主动进行法律服务,对于短期经济困难和因诉讼缠身而导致企业无法正常经营的,积极为其排忧解难,帮助企业走出困境,对于确因市场原因或者其他客观原因,导致企业无法继续经营或者无法生存的,积极引导实施重组、转让、清算等措施,让企业科学退出市场;健全商事案件快速审理机制,推行商事案件繁简分流,轻重分离、快慢分道,实现“简案快审、繁案精审”,通过多案联审、远程视频庭审、要素式庭审、示范性诉讼等机制创新,发挥民商事简易程序、小额诉讼程序等制度功能,依法快立快审快执商事案件,适用速裁程序30天内审结,其他案件一般在90天内审结,积极适用督促程序、司法确认程序等特殊程序,加大拖欠民营中小企业账款清理力度,依法快速实现企业合法权益;完善金融纠纷沟通协调机制,主动与金融机构对接,加大金融纠纷调解力度,力促小额、简单金融纠纷调解结案,调解率达95%,有力提高了金融案件的调解率和借款实际收回率,同时,加强对银行、信用社等金融机构的法律指导与服务,推动金融机构与企业形成日常监督与互动的联动机制,健全金融风险防控体系,携手合作共同应对市场风险和经济困难。
延伸服务触角,有效化解知识产权纠纷
经开区法院积极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充分利用“冀时调”诉前调解平台,成功批量化解多起知识产权纠纷;与辖区企业主动对接,开展“送法进企业”活动,为企业在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方面做好法律咨询和服务;联合市场监管部门,就商业秘密保护工作制定指引,根据知识产权案件特点,结合审判实际,博采众家之长,切实加强对商业秘密的保护,为企业营造良性发展空间。截止目前,该院共审结知识产权类案件108件,其中调解撤诉108件,未结15件,调撤率达100%。
凝聚多方合力,加强与行政机关协调联动
经开区法院深化推进区域司法协作,积极与行政机关协作互助、共谋良策,充分发挥劳动仲裁和监察部门、市场监管部门、工会等行政机关化解涉企纠纷的专业优势,强化诉前调解的法律指导,加大案件诉外诉前调解力度,促进民商争议实质化解;与工会对接,加大劳动争议案件调解力度;与劳动监察部门对接,加大涉农民工权益纠纷化解力度;与建设主管部门对接,加大建设工程合同纠纷调解力度。与外贸企业商协会、优秀商事法律工作团队成立涉外商事调解中心,提供多元化法律服务,更好地帮助外贸企业化解涉外贸易纠纷。
善意文明执行,及时兑现企业胜诉权益
贯彻善意执行理念,严禁超标查封和乱查封,分级分类采取失信惩戒措施,最大限度降低对被执行企业生产经营的不利影响;扩大点对点查控范围,实现对被执行人财产查看全覆盖,联动采取信用监督惩戒措施,定期公布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对拒不履行被执行人单位的法定代表人、负责人等采取司法拘留的强制措施,对于确无偿还能力不能清偿到期债务的企业,积极推行执转破机制,提高执行到位率。
营造浓厚氛围,持续加大普法宣传力度
经开区法院在案件审理中,加强法律宣传,提倡企业诚信经营、合法经营。对于具有典型意义的民商事案件,积极总结,形成典型案例,加强社会宣传,引导市场主体尊法、守法、依法;对于有重大影响的民商事案件,在庭审小结部分当庭提出建议,引导企业在今后的生产经营活动中避免产生同类问题;对于在审理中发现的同类问题或有社会影响的问题,主动向企业或有关部门提出司法建议,引导市场形成有序合法的良好秩序,为中小投资者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和司法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