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三尺巷” 今又赋新篇
时间:2025-06-25 16:20阅读:18责任编辑:刘子杨

“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三尺巷”的故事经过历史的演绎,明清期间,已出现过多个版本,江苏、安徽、河南等地都留有“三尺巷”的印记。新时代,大名县杨桥镇某村村民赵某和刘某之间的滴水纠葛又为此赋予了新意。

“滴水”无界,终成隐忧

赵某与刘某是多年朋友,感情甚好。两人为此把宅基选在一起,便于日后走动。赵某先建房,抱着“先建为敬”的最大诚意,多留了50公分的滴水,免于两家日后因“滴水”产生嫌隙。刘某在建房时,觉得两家关系好,认为依墙建房,不仅能够最大化地利用“滴水”面积,还能增进两家之间的感情,有事“隔墙传话”,很是方便。

此事得到赵某的默许,刘某便紧贴着赵某的墙建起了房子。起初,两家相处十分和谐。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无界”的滴水便成为了两家矛盾的隐患。刘某常年在外,房子主要是儿子一家居住。上代人的感情并没有完全延续到下一代,两家之间从“无界”变为“有界”,刘某儿媳妇李某脾气火爆,因日常琐事时常与赵某家拌嘴争吵,而后双方矛盾不断升级。赵某越想越生气,心中责怪刘某的不是,自己盖房是诚心希望两家世代交好,可刘某咋就管不好自己的儿媳,处处不讲理,时时刁难,不予以自己相邻方便。

两家矛盾的现实状况,使赵某愤怒不已,对当初让出“滴水”的决定越想越后悔。甚至开始怀疑,即使再好的感情也得有“边界”,只有“边界”清晰了,不怕日后产生矛盾,大不了以“滴水”为界,各自安好。于是便生出了让刘某家让出滴水位置,恢复“滴水”边界原状的想法。

你争我夺,情义两伤

让刘某家让出“滴水”位置,旋即点燃了矛盾的导火索,刘某的儿媳李某怒火中烧,更加放任自己的侵权行为。她在自家的房后挖了一条排水沟,改变了排水的方向。一到下雨天,雨水就会随着这条排水沟流到赵某的房后,直接影响到了赵某房基的安全。

起初,赵某还顾着两家人的情面,仅要求李某填平水沟。可是李某根本不听,执意这么干,扬言赵某一天不低头认错,她就这么闹下去。赵某动起了打官司的念头,希望通过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为此,咨询了很多人,大家都认为官司打赢没问题,两家的友情会因此彻底断绝,不仅如此,判决后还可能存在执行难的问题。

李某依旧我行我素,表示绝不善罢甘休,“让他告,就是告赢了,我还会挖,看谁耗不起。”五年来,赵某找了很多人中间说和,始终劝不动李某。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找到了村调委会,希望调解员能够帮助解决两家之间的矛盾,不到万不得以,他不想走法律途径解决矛盾。

收到申请后,调委会非常重视,系统研究了案情,在第一时间就拿出了方案。“解铃还需系铃人”,“感情还需情感医”。调解员韩军峰和韩玉海兵分两路,分别做两家的工作。

修补裂痕,重归于好

调解过程中,调委会采取了“三步走”调解策略。层层递进,步步为营,争取在最短的时间,从“情理法”的角度深入,高效化解矛盾。

第一步,厘清事实。调委会把双方当事人及其左邻右舍全部请过来,实地测量两家桩基,并请所有在场人见证。经测量赵某让出的50公分的“滴水”边界分毫不差,调解员韩军锋当场讲清楚了赵某让出50公分“滴水”的起因及其过程,随后又和大家分享了“三尺巷”的故事,在场的人都议论纷纷,为故事动容。

第二步,情理说服。针对当事人年龄、思想、情感等差别,分别做三方当事人的思想工作,表扬和肯定赵某的谦让行为,希望其看在两家以往的情谊上,继续发挥表率作用,加快矛盾的化解。一天不行,二天,三天……在调解员不懈地努力下,赵某“冰封”的情感开始融化,同意给对方一次机会。与此同时,刘某也意识到儿媳的过激行为,自己在“家风、家教”上存在的不足,表示愿意配合调解员共同做儿媳李某的工作,让李某认识到“知礼”才能更好地促进“和睦”,“传承”才能更好地经营“家园”,邻里关系只有相互谦让,相互尊重才能更加和谐。在日复一日的劝导教育过程中,李某的思想不断转变,慢慢地意识到了自己的莽撞和冲动。

第三步,释法融通。调解员看时机成熟,把当事人叫到一起,讲清《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相邻关系相关规定。礼法并用,法明理通,两家人的思想彻底改变。赵某表示希望两家人能够恢复以往的和睦,只要对方排除对自己房屋的危害,“滴水”不“滴水”自己并不在意,可以保持原状。刘某也表示,这事自己有过错,会让家人赶紧填平排水沟,恢复原状,如果房屋翻建,自己也要主动让出“滴水”位置。李某满脸羞愧,当场赔礼道歉,承诺立即填平排水沟,保持自然流向排水,承诺这种事情今后再不会发生。

“三尺巷”的故事蕴含的智慧和精神历久弥新,包容忍让、平等待人的传统美德是经世传承,人际交往中谦和礼让是构建和谐社会最坚强的基石。

Coryright 2013-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邯郸市委政法委 版权所有

冀ICP备2020030708号-1